鸿博体育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中国传媒大学樊攀、刘晓曦同学的论文《概念隐喻视角下国际政治事件的网络新闻标题》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中文摘要】“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本身不是直接的语言表达式,它在深层次制约着语言表达,并且它具有系统性。”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方面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网从2012年4月10日以来关于“黄岩岛争议”新闻标题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概念隐喻在人民网对“黄岩岛争议”新闻标题中出现较少的现实状况,但是概念隐喻能够更好体现出新闻标题的功能,能总结出新闻中的观点、表达出立场、吸引住读者。同时,笔者还统计和整合了各种类型概念隐喻在对“黄岩岛争议”报道的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具体使用。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阐述了“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换句话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是一种意义的转换形式,但是他仅仅将隐喻停留在名词的层次。
而在中国,1932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隐喻是“譬喻”的一个下位类型,和明喻相比,“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明喻是‘甲如同乙’,是相类的关系,而隐喻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关系”[1]。
在《现代汉语词典》[2]中,对“隐喻”一词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上述几种对隐喻的定义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活动,属于传统隐喻理论的观点。而从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后,隐喻研究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从认知的层面来关注和研究隐喻。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还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的”[3]。同时,他们通过对具体语料的分析和归纳也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因此我们日常的思维、经验和形式也是隐喻的,所以,隐喻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思维、经验和行为的方式。“概念隐喻可以对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这些长归因于给出很好的解释”[4]。因此,本为就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与讨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在上文中已经谈及,在此不必赘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概念隐喻是从一般日常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本身不是直接的语言表达是,它在深层次制约着语言表达,并且它具有系统性”[5]。
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同一概念系统的内部,参照生活中的方位组织而成。“大部分的方位隐喻和空间方位相关,人们正是从自身的空间感知能力中得到的概念来理解个感觉抽象的概念。”[6]本体隐喻是用实体或具体事物来喻指行为、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的隐喻。我们将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一种有形的实体,就可以对经验进行指认、范畴化、类型化、量化。结构隐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两个概念的构成成份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很多认知学家对隐喻进行了细致地研究,Ungerer和Schmid归纳了众学者讨论的例子:
在《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新闻标题被定义为“通常位于新闻正文之前,用以揭示、评价、概括、表现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所用字号大于正文,通常作为整篇新闻的代称”。而在《新闻采写编评》中新闻标题指的又是“新闻的题目,它高度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事实与思想),用以吸引受众、影响受众、帮助受众和方便受众阅读、理解新闻,被称为‘报纸的眼睛’”。总结一下,可以得出新闻标题的特征最主要功能的便是概括新闻与吸引受众。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络中充斥着大量庞杂的讯息。为了从冗杂的新闻信息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点击量,标题便成为关键。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不论对于传播者还是受众都相当重要。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菲律宾一度表示黄岩岛不属于菲政府领导范围内。但是,1997年,菲律宾未经中国允许,擅自将中国科考队在黄岩岛附近海域投放的‘男孩科学考察’石碑拆除,正式表明觊觎黄岩岛的野心。之后,菲政府在黄岩岛事件上小动作不断,不断挑起事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2年4月10日,菲武装军警袭扰在黄岩岛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和渔民,与前往救助的中国海监渔政船发生对峙,一时间,南海形势剑拔弩张。
黄岩岛问题关乎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国内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必然会强调和申明中方立场,这种观点肯定会在对黄岩岛的报道中有所体现。相反,结合概念隐喻的理论,我们也可以得出从标题中能够看出中国媒体对黄岩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人民网是以《人民日报》为依托的网络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也在发出国家的声音,对于国际性的政治新闻尤甚,其代表性会更强。作为网络政治新闻的重要消息来源,人民网的新闻在网络新闻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笔者选择人民网对黄岩岛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具有吸引读者,增强新闻传播的表达效果,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的作用,很多编辑对此都煞费苦心。
而于海波在其硕士论文《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认知研究》中指出,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功能具有提供语言认知新角度,社会文化的反应功能和传播功能等。因此,对人民网新闻标题的探讨就能够帮助从标题中获得一些认知的新视角,了解其传播意图等。
本文在对人民网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在此事件的报道中新闻标题隐喻的内在特点,探究新闻标题隐喻对受众认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新闻标题的写作工作。
现代隐喻理论的诞生事件并不长久,但是却已经硕果累累。对于用隐喻理论来分析新闻标题也有不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针对某一领域报道的新闻标题的隐喻进行研究,如浙江大学博士吴恩锋的《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董方锋的《中国媒体体育报道中的战争研究》,这类研究均是通过对该领域新闻标题的研究,或是采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或是整合多视角进行研究,从而分析隐喻的特点,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二是中英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如国防科技大学的甘智敏在《中美经济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中,探讨了中美经济新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是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思维进行解读。如同济大学的柏桦在《新闻标题的隐喻分析》中,就阐述了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特点与认知价值。吉林大学的李紫菡的《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又是从共现语素和高频词类分析,对新闻标题隐喻进行了分类和统计。
综合上述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从概念隐喻视角对互联网新闻标题的研究还不多,更不用提对专门的国际政治事件的研究,而专门对于人民网进行的新闻标题研究也很少,对于近期发生的“黄岩岛事件”,由于是涉及我国领土的国际性政治事件,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既要明确观点,又应尽量谨慎和客观,概念隐喻在这类新闻事件报道标题中的使用能较好平衡立场和客观性两者间的关系。所以,笔者对这一新领域进行一些探索。
笔者运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一栏输入“黄岩岛”,时间从2012年4月10日到2012年5月30日,新闻来源为人民网,最终得到1940篇文章。排除相同文章,最终得到新闻标题651条,之后对不是关于“黄岩岛争议”的新闻报道进行筛除,最终得到关于黄岩岛报道的新闻标题语料580条。之后找出含有隐喻的新闻标题语料130条,占语料总数的22.41%。而这130条新闻标题语料成为之后的研究对象,下文所称的新闻标题语料也指的是这130条标题。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关于黄岩岛事件报道的新闻标题语料进行定量统计,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新闻标题语料做出定性分析,找出蕴藏在其中的内在特征。
同时,由于本次论文涉及部分语言学的研究,所以会使用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先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恰当的描写,然后再运用概念隐喻的理论进行合理解释。
结合前文所述,我们将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对人民网一个多月来对黄岩岛争议的新闻报道标题进行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分析,并作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
笔者在本节将重点探讨“上”、“下”方位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总结出了关于“上/下”方位隐喻的10中映射类型:
“现代语言学认为,任何一个动词的意义可以分析为一组语义特征,形成一个特征的集合。这个特征集中含有一个方位方面的‘上’或‘下’意义(静态)作为语义特征,或是含有一个趋向方面的‘上’或‘下’的意义(动态)作为语义特征,这样的动词就是上下义动词。”[ ]同理,名词中也会有上下义,这里就不在赘述。
根据在人民网搜索出的关于黄岩岛争议的真实语料,查找出带有“上”和“下”的隐喻标题。笔者排除了诸如“海上自卫队”、“在……上”“登上”“踏上”等方位隐喻性比较弱的新闻标题,留下方位隐喻性较强的标题。
经统计,“上”直接在方位隐喻新闻标题语料出现了4次,没有直接出现“下”的新闻标题。其中做描述性副词出现1词,介词表示方位出现了3次,均为“海上”:
② 专家建议海上成立警察性质武装保护渔民 人民网 2012-5-27 10:36
③ 环球时报:中国有力量应对海上争端并发 人民网 2012-4-24 11:46
④ 国际金融报:亚洲军演“决战”海上主导权 人民网 2012-4-17 02:24
①是一条具有较强隐喻性的新闻标题,出现在财经新闻中。“上”在此已经从“水位高为上”发展成为“价格高为上”。由于黄岩岛事件的影响,导致了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使得军工股的价格提高,反映出的是国际局势对股票行业的影响。②③④中的“海上”,表现出了“掌握控制权和力量”,即对海域拥有控制权。
在众多新闻标题中,几乎没有直接出现“上/下”的隐喻性新闻标题,一方面是受到报道题材的限制,更多的是采用和“上”、“下”相关的的运动或状态。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统计如下所示(括号中的数字为出现次数,下文同理。):
② 亲历中国海监南海巡航:五星红旗飘扬在赤瓜礁 人民网 2012-3-22 08:50
③ 菲商界向政府施压 拿黄岩岛“碰瓷”损失大 人民网江苏视窗 2012-5-29 07:19
④ 媒体称中国应给菲律宾教训 施加经济“软压力” 人民网 2012-5-18 11:24
⑤ 外媒关注中菲防长会晤 称双方降低声调谈克制 人民网 2012-5-29 22:59
⑥ 中菲经贸关系不断降温 菲香蕉和旅游业受冲击 人民网 2012-5-17 11:42
⑦ 欲南海降温,朝鲜的火就旺点 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2-4-25 10:52
如①②“飘扬”作为主体本身发出的动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体现出了“掌握控制权”,相反,“压”作为一个他动的下义动词,体现出了一定的受迫特征,体现出了“受控制”,如③④。而在⑤中,“降低”的意思为“下降,减少”,体现出了下义。在⑥⑦中,“降温”一词,原意是“使温度下降”,在这里引申出了“不可预见的未来”“受控制”之义。
在人民网对“黄岩岛争议”的方位隐喻性新闻标题中,运用到“上”和“下”概念隐喻研究的标题语料数为22条,占语料总数的14.96%。“上”体现得较多的是“掌握控制权和有力量”,“下”多是指“受控制和受力”。“上”的隐喻仅仅是在对中国进行报道时才采用,“下”多是对菲律宾进行报道时使用;在对中国报道时采用主动性动词,对菲律宾报道时采用他动性动词。从而彰显了黄岩岛属于中国,即控制权归属于中国,而且,中国有能力维护黄岩岛这片领域。这和中方对菲方的立场和观点一致。所以,人民网用标题的隐喻响应和应和了这一种观点。
而在涉及到中菲双方的关系时,“降温”一词用在经贸上体现出了一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反映出中方在对菲律宾的经贸问题上的态度和措施取决于菲方,同样可以鲜明表现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本体隐喻,也成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鸿博体育,在这一节,我们将从容器隐喻、人体隐喻和其他实体隐喻三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隐喻。“它把一切事物都视为容器。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们或位居其中,或置之其外。这些被概念化为容器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有边沿,又有内外面”[7]。在汉语中,我们主要通过内、里、入、中、出、外等次来变现容器隐喻。
在关于“黄岩岛争议”的新闻标题语料中,容器隐喻就是将中国领海概念化。将中国领海概念化即是将中国的领海看作是中国领土看成是一个容器,概念隐喻属于“地域范围看成容器”。
经过笔者统计,使用容器隐喻的标题语料有5条鸿博体育,其中使用动词的情况有三个,分别使用了“出”、“来”、“进”。如下所示:
① 黄岩岛渔民:我出过两次国,都是被抓去的 人民网 2012-5-18 08:40
三个词与中国国家领土相结合构成的表达模式来体现将国家领土,更确切地说是黄岩岛海域容器隐喻,使得标题的语意产生了动感,体现了一种动作过程。①凸显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其容器范围是整个国家;②③凸显的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其容器范围是黄岩岛海域。但是,“来”体现出了一种“欢迎”的感觉,让人觉得理所应当,而进则显得到达一个原本和自己有隔绝的地方。
除了使用到动词来体现领土容器隐喻外,标题中还是用到了代词“这”,“这”在所有概念隐喻语料中出现了2次。
② “全世界都听到了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地盘” 人民网 2012-5-14 04:19
“这”在此处指的是“较近的地点和事物”,当我们去指称某一事物的时候,必然会去确定一定的范围,①中的“这”是国家或者中国南海的容器隐喻,而②中的“这”是黄岩岛的容器隐喻。人民网这几则报道使用到“这”的标题语气时都很坚决、果断,都是祈使句、肯定句,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通过对这5条语料的分析,笔者发现,中国领土容器隐喻不仅可以将很抽象、遥远的领土概念具体化,受众对领土的认知更加形象,从标题上就越能吸引受众。而且,这几条新闻标题都很明确地表示出“黄岩岛归属于中国”这一观点,动词的使用上可以表明中国进入黄岩岛具有合理性,而菲律宾进入则就具有侵略性质,表明领地归属,而“这”的使用则可以加强语气,也表明了黄岩岛的归属问题。
“人的认知过程是用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概念,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及身体的经历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8]因此,人体本身和生理构造不可避免地被人类用于认知世界。
经过笔者统计,关于“黄岩岛事件”新闻标题语料中,有14条人体隐喻的新闻标题。具体分类如下:
上述的所有标题的主语均为国家,也就是说,这14条人体隐喻均是“国家是人”的概念隐喻视角下来构思。如:
① 日菲觊觎之心膨胀必失败告终 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2-5-17 10:02
③ 新际时评:菲律宾小动作可以休矣 人民网 2012-5-7 21:46
④ 环球时报社评:菲律宾痛了,其背后力量才会沮丧 人民网 2012-4-23 08:40
“觊觎”的意思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原本用于形容人,但现在用于形容日菲两国,运用这种比拟的方式,暗喻了日菲在“黄岩岛争议”事件中所作所为的性质。而“出头”在②中的意义应为“出面”,“小动作”的意思是某些不正当的活动。“痛了”是人的一种感觉,“沮丧”是人的一种情绪。原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活动对于很多普通受众是难以理解的,但是,通过将国家人体隐喻之后,我们能像感知自我一样来体会不同国家在国际纠纷当中的感觉、立场和所作所为,便于受众的理解,也能够吸引网民的目光,同时也可暗中表明观点和立场。
人民网在报道“黄岩岛争议”的新闻标题中,均使用了国家人体隐喻。通过这些词汇的使用,我们也能够看清在这一场国际纠纷中不同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和其行为,从而帮助受众理清国际局势。菲律宾企图占有“黄岩岛”,因此在涉菲的标题中的隐喻有一层“不正当行为“的意义。同时,这些隐喻的使用也能够看清人民网对待菲律宾和日本的态度中还存在一种暗讽,如
日本海上自卫队3艘训练舰访菲 日媒集体失声 人民网 2012-5-29 08:47
“失声”一次便是对日本媒体在此事件上缺乏一种客观公正立场的暗讽。所以鸿博体育,人体隐喻表达的范围很广,同时,蕴含的情感也非常丰富。
水是生命之源,它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人对水的认识应该是全面而深刻的,而且“黄岩岛争端”本身也是领海的争议,所以就会出现一些以“水”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
暗涌、风浪和漩涡都是水的不同形态,因此,“水”可以用来映射“某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趋势”[ ],同时也可以看出某事物的形式。
① 黄岩岛事件暗涌频出 菲律宾最终如何行事待观察 人民网 2012-5-20 10:00
② 漩涡中的中国渔民:生存之困与海外作业安全之痛 人民网 2011-11-21 14:05
③ 舆情会商室:“老外”深陷舆论漩涡为哪般 人民网 2012-5-18 17:44
⑤ 聚焦黄岩岛:菲律宾小动作掀不起大风浪 人民网 2012-5-12 07:27
⑥ 没有什么风浪能动摇“中国定力”(国际论坛) 人民网 2012-4-19 05:50
“暗涌”指的是水流表面平静,但是水底下却潮水涌动;“漩涡”是指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可以用来比喻使人难以自脱的境地,风浪”是指风直接作用下的水面波动,风浪引起水面起伏,表现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些词反映的都是水的状态,在此都隐喻当前事件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上述6个水流隐喻标题鸿博体育,都反映出了目前黄岩岛争议的局势——两国都在声称要竭力保持克制,但是目前对于黄岩岛谁都不会有一丝懈怠,而目前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也陷入争端中,即使声称“中立”的态度,也难以自拔。而如上述④⑤所表述的,目前黄岩岛的局势起伏跌宕,磕磕绊绊,但是中国的强硬态度和坚硬立场,说明中国决不妥协,也可以反映出中方的决心与信心。所以,水流隐喻反映出了国际局势,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决心。
在此,笔者主要想阐述山体为实体概念的隐喻标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人们对山的了解也很深刻。在黄岩岛局势中,又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即“对峙”,经统计,在所有概念隐喻的预料当中出现了15次。如
① 专家:菲律宾在黄岩岛对峙事件上的两个目的 人民网 2012-4-19 13:49
② 专家:菲律宾企图将黄岩岛对峙延续至美菲军演 人民网 2012-4-19 08:30
④ 外交部就中菲黄岩岛对峙、阿富汗议会大楼遭袭等答问 人民网 2012-4-16 19:20
⑤ 外交部:菲方袭扰中国渔船渔民系黄岩岛对峙主因 人民网 2012-4-16 18:21
“对峙”指的是两山相对耸立,在此引申为对抗、抗衡,用以中菲两国在此事件中的状态。将两国实体概念化,能够生动展现出目前的黄岩岛事件中两国的具体状况和态度,而且,这一个概念隐喻的应用较为广泛,为受众所熟知和广泛理解。
尽管还有其他的一些实体概念隐喻的新闻标题,但是由于其难成一个体系且出现频率过低,不能进行有效归类,所以在此没有提及,不再进行深入研究。
“结构性概念隐喻是用某一种概念去理解或者认识另一种概念,将谈论某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义种概念”[9],结构隐喻的种类有很多,根据本次研究和统计,仅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结构隐喻进行分析。
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它具有极强破坏性,但是又不断促进人类的进取和发展。对于中菲黄岩岛争议,两国的态度和立场对决就犹如战争,而且,由于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涉及战争的隐喻可能会有所增加。
宣战、挂帅、挑衅、打头阵(2)、撤火、攻克、火药桶、杀手锏、杀手、竞赛、战略(4)、亮剑(2)。
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战斗者首先要从宏观上来把握全局,进行规划。对于黄岩岛,映射到目标域,就是要宏观上来把握南海局势,乃至国际局势。
① 专家吁在国家海洋战略框架下尽快制定南海战略 人民网 2012-5-29 13:34
③ 中美对话最大“战略”是消除疑问 人民网 2012-5-3 09:26
“战略”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知道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上文中的①②③的战略范围是从南海的开发与保护体系到中国海洋的响应体系,再到国际间的发展问题,形成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拓展。在此处,尽管没有发生任何战役,但是,处理复杂的国际纠纷也需要像战争一样的统筹规划,可见我国对于这一争端的重视。
除了战略外,其他的词汇均是从微观的层面,通过军事战争中的一些具体的行为来对本事件做出暗喻。如:
王逸舟:黄岩岛争端菲律宾打头阵 东南亚各国紧张关注 人民网 2012-5-9 10:56
“打头阵”的意思是在先头作战,比喻临事当先,从而说明了菲律宾在整个东南亚局势中目前所处的角色。
正如战争当中的排兵布阵一样,战争隐喻应用在黄岩岛的局势主要的功能就是很形象地展现出中菲双方的在黄岩岛问题的应对之策。并且也有助于受众来理解整个黄岩岛事件的局势,乃至南海诸国目前的一个状态。
结构隐喻在黄岩岛事件的新闻标题中出现的比较多,但是也显得比较杂乱。除战争隐喻较多之外,经统计,还有棋牌游戏隐喻出现的比较多,共11次
由于黄岩岛事件的当事双方为中国与菲律宾,菲律宾为了占有黄岩岛,中国为了守住黄岩岛,都肯定会采取一些计谋和措施,这就和打牌、下棋以及其他一些游戏相类似,用棋牌游戏隐喻,易于广大受众理解,能够形象生动放映出双方对峙的立场,但是棋牌游戏隐喻还能体现出为了黄岩岛中菲双方都在采取策略,相互博弈的局面,这是比对立更深一层的地方。
思维具有民族性,那么认知也会具有民族性。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自我现实的结果。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新闻标题,尤其是网络新闻标题,不论是出于精简标题,还是吸引更多的读者,使用一些成语、熟语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对黄岩岛争议的报道中同样如此。
经统计,具有我国文化特征隐喻的新闻标题语料共有12条,其中有9条标题中使用成语,3条标题使用熟语。
② 少将罗援:菲律宾敢对华动粗?以卵击石 人民网 2012-5-14 08:29
“蛇吞象”来源于成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贪心,像蛇想吃掉大象一样;以卵击石是用卵去击打石头,也比喻不自量力。菲律宾购买战舰,明摆着就想和中国争取黄岩岛,购买战舰最起码对中国形成军事威慑,但是由于两国军力悬殊,菲律宾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意义不大,所以运用这一个成语就远比单纯的“贪心”、“自不量力”等词语要形象、生动和贴切得多。
在①中使用了属于“旧瓶装新酒”,比喻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美菲联合军演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是在黄岩岛之争的关键时候菲美又要进行军演,其目的是司马昭之心,而用这句属于可以直白表达出这个意思,同时,对菲律宾以及美国的军演又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用贬义成语和属于来对菲律宾以及在其中不断参与和挑事儿的其他国家,新闻标题中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讽刺,如菲律宾将争议推至全球范围是“一厢情愿”、日本对黄岩岛事件的态度实则是“掩耳盗铃”等等,都具有相当强的讽刺意味。
总体来看,这十几条具有我国文化特征隐喻的新闻标题绝大多数都是贬义,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一方面,是对菲律宾为占有黄岩岛的种种行为感到不满,另一方面,是对非当事国的其他国家在其中挑起事端,搅乱局面感到抗议。尽管在标题中并未直接阐明观点,但是他所蕴含的能量要比直接阐述的更大,也更加能够吸引网民的阅读。
1 本研究所获得的人民网对“黄岩岛争议”概念隐喻新闻标题数量为130条,占总标题数的22.41%。和其他同类研究相比,这一比例要低得多。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无须采用隐喻的手法就能直接传达观点,所以会使得概念隐喻新闻标题数量减少;其次,其他的研究均是对报纸的研究,为了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鸿博体育,很多新闻标题都需要直接抛出事实,从而获得受众的点击;第三,网络新闻编辑的能力和报纸编辑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网络新闻的数量要比报纸多得多,报纸对新闻标题精雕细琢的功夫没有运用到网络新闻标题的编辑中,所以产生了概念隐喻较少的情况。
2 人民网“黄岩岛争议”新闻标题的概念隐喻,综合运用到了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其中,方位隐喻为“上/下”隐喻,主要表达出了中国对黄岩岛的控制权;本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容器隐喻主要体现得也是黄岩岛归属于中国、人体隐喻更多是表达出对菲方的不满和抗议,水流隐喻和山体隐喻表现了双方相对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结构隐喻中的战争隐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方的作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而棋牌游戏隐喻则是在描述中菲双方为了争夺黄岩岛在进行策略上的调整;最后,还分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隐喻,得出了这些隐喻不仅能够简短、精准表达出新闻的主要观点,也能够显现出对菲律宾、日本等国家的不满和抗议。
3 由于网络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编辑在面对类似“黄岩岛争议”的与我国主权密切相关的国际性政治新闻中,往往会选择直接阐明观点,明确表达中方立场。根据说服传播理论,“概念隐喻对于冲突性事件的报道能在有效激发和唤起听众的内心情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而在人民网对于“黄岩岛争议”事件的报道有概念隐喻这130多条新闻标题也的确平衡好了明确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关系,对于态度的传播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使用概念隐喻新闻标题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新闻的内容,可以无声无息地传达出立场、态度和倾向,在更加吸引受众的关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传达态度,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所以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应该更多使用隐喻的方法。
1. 语料代表有局限性。本文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在论文选用的语料还不足以反应人民网对“黄岩岛事件”报道的新闻标题隐喻的总体情况,难免出现以偏概全。
2. 部分标题的隐喻类型界定有点斟酌。由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相关理论知识不全面,对隐喻标题的界定会存在不严谨指出,从而导致语料统计中产生一些误差。
3. 受笔者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概念隐喻的深层认知机制等还缺乏更多探讨,还需今后努力!
[3]转引自罗伟伟.灾难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7][10][11][13]于海波.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认知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金顺熙.《上下动词、名词的认知基础及其隐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页
[9]转引自罗伟伟.灾难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26页
[10]吴丹苹 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语与外语使用.2011(4):39
连上8天班火车票预售期 20天火烧靖国神社男子获释缅军炮弹损毁云南民居中石化女处长 性贿赂大牌化妆品涨价潮金正恩夫人或已生产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错误官员找女性陪酒信号灯设置整改奥巴马 国防权限法案捐精院士获刑13年旅客滞留昆明机场星空卫视致歉黄贯中赴韩旅行团19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