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视讯当我们知道互联网广告系统是如何运转之后,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互联网软件,会让我们免费使用。
我们也就不禁在想,互联网上的广告是如何触达到用户的,这些广告又是如何计费的?
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互联网的广告模式,称之为“计算广告”,会通过精量的计算,消耗掉每一毛每一分钱的预算。
相对来说,推荐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社会上也有了很多算法推荐的讨论。
无论是抖音的短视频,还是小红书的种草笔记,无论是Soul的“灵魂匹配”,还是淘宝的“猜你喜欢”,都离不开推荐系统在其中的作用。
狭义理解上,可能只有一篇文章会被认为是内容。但其实,任何信息和价值都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能够传递信息和价值的载体,就可以称之为内容。
你正在阅读的这篇「产品变量」的文章是内容,亨哼主持的「人间变量」音频播客也是内容,抖音的短视频还是内容,这些都是专门创作的作品,但这还远远不足以涵盖“内容”的范围。
招聘网站上一个职位,传递了职位的信息,它是内容;社交软件上匹配到一位用户,为你提供了情绪价值,它也是内容。
而随处可见的地铁广告、电梯广告、手机弹窗、开屏广告、广告Push,传递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这些“广告”,自然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荐系统必须有原料,才能进行运作,而且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原料。
推荐系统天然需要“海量”的属性,它需要海量内容,也需要海量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它的作用。
如何将供给和需求进行匹配、如何匹配更准、如何匹配更快,成为匹配算法的不变命题。
匹配的基本逻辑,其实就是给供给和需求不停地抽象标签,包括用户画像、wm视讯浏览偏好、消费记录等等,然后把同样的标签连接起来。
当标签的维度越来越多,标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就需要公式,来衡量优先哪些匹配关系。
所以什么是计算广告?雅虎(Yahoo)研究员Andrei Broder 给出了一个被业界基本认可的定义:计算广告的核心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的特定用户与合适的广告之间,wm视讯找到某种“最优匹配”。
所以,这样看来,计算广告不过是推荐系统的某种特殊应用而已,两者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对于广告来说——无论是传统广告还是互联网广告,广告都是消费用户注意力的一种行为。
如何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就是通过内容,比如优质文章、种草笔记、鬼畜视频、沙雕图片,乃至电影电视、综艺直播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获得用户注意力,然后在捕获用户注意力的时刻进行广告的曝光,完成对用户注意力的一次消费。
于是,我们也就能理解,在视频网站看视频时的贴片广告,是一种怎样的基础逻辑了。
简而言之,第一次售卖,媒介向受众提供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消除受信者的随机不确定性。
第二次售卖,将受众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受众的注意力是商品,是“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虽然广告是某种内容,但只有这种内容时,其获取用户注意力的能力就会很差,成本也会很高。
因此,广告这种内容,需要借助其他内容,如电影电视、综艺节目、新闻报道、小说散文等媒体内容来更广泛的捕获注意力。
于是,报纸需要收集足够多优质的文章,然后把这些优质的内容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提供给用户(读者),借此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当捕获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注意力后,报纸(媒体)就可以把版面上明显的位置,卖给广告主,广告主非常开心,自己的产品能够在用户沉浸阅读当日新闻时,出现在读者必然能看到的位置。
因此,用户在平台获取内容,其实也是在出售自己的注意力换取优质内容,然后媒体再把这些用优质内容买来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
而互联网时代的宠儿,无论是抖音还是百度,本质上都是和传统的报纸是一样的,都是承载内容的平台。
更多的广告主,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销售,去售卖广告位置;更多的消耗,则需要优秀的算法,来实现“计算广告”。
我们常说,互联网商业模式,很多都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羊毛”是效益,“羊”是用户,“猪”是客户,即广告主(没有骂人的意思)。
所以,无论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们吹嘘自己的技术有多么强大,都没能跳出这个几十年来从未变过的广告逻辑。
不过还是有一点,广告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广告的推荐和曝光方式,却飞速进步。
平台可以通过用户的画像标签,获得用户的偏好,推荐更准确的广告,让广告主的预算,能够更快的消耗。
因为在计算广告的场景下,ROI(投入产出比)是可以估量的,广告的消耗金额,基本上可以实打实地算出可以获得多少收益,如果没有消耗,那么也就没有收益。
互联网广告中,“点击 -——跳转——购买”是最基础的逻辑,每一个点击、每一次转化,都是能够记录下路径,进而统计出转化率。
这也是互联网广告相较于传统广告的优势所在,甲方爸爸能够相对精准的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获得了多少的回报,以及可以得知,是哪一步的转化出了问题,下次可以优化。
在过去,广告主在电视上投个广告、在报纸上买个版面,鬼知道谁是因为这个广告购买了商品。
而传统广告是相对粗放的,所以随着互联网广告的发展,甲方爸爸们也会用脚投票。
从2011年开始,传统广告花费就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互联网广告则保持迅猛增长,在2020年,互联网广告消费就狂揽7000亿。
那落下来,互联网广告到底都有哪些消耗方式?用户看到的广告是怎样计费的?偶尔听到一些CPA、CPT之类的术语,却傻傻摸不清头脑?
每点击成本/每千人点击成本,按点击付费,属于点击付费广告,根据广告被点击的次数向广告主收费。
每千人曝光成本,属于展示付费广告,只要曝光展示了广告主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就需要付费。
CPT是非常早期的广告计费形式,由于其简单粗暴易结算的特点,成为很多门户网站和中小网站最偏爱的投放方式(但广告主不喜欢,因为精确度不够高)。
这里的“行动”并非固定行为,可以是问卷、表单、咨询、电话、wm视讯注册、wm视讯下载、加入购物车、下单等用户实际行动。
广告主会在投放前同媒体或者代理商约定好,只有在用户发生约定好的行动时,才会收取广告费用。
按下载付费,按用户完成下载付费,一般用于App推广,常见于软件应用商店、App互相调起等场景。
按安装付费,每安装成本,相较于CPD,CPI要求用户不仅下载App,还需要安装激活。
但这种方式一般多用户广告主内部衡量投放渠道质量,直接通过CPI与媒体结算的情况较少。
按销售付费,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换算广告费用,多用于电商、导购、导航类网站/媒体,例如常见的淘宝返利等就属此类。
当然,以上这些丰富的互联网广告计费方式,并非同时出现,而是随着商业模式的进化和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
而且,在当下,计费模式依然在快速进化中,例如当下非常在CPC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动态出价进行广告投放的 OCPC、ECPC 等计费方式。
无论是推荐系统还是计算广告,在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野蛮时代后,终究也会遇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拼多多的砍一刀,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不把用户当人,理直气壮地用户体验。
我们也不禁反思,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相应的科技伦理的研究却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用户隐私。诚如前文所说,广告系统要想精准,就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标签,然后才能把合适的广告恰到好处的推送用户面前。
广告是离钱最近的产业,为了更多的盈利,商业公司恪守用户隐私的底线,如同痴人说梦。
价格歧视。推荐算法为用户创造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定制,wm视讯但同样的方式,也能够为顾客创造千人千面的产品定价。
当然,互联网交易平台不会傻到直接在原价上做出区别,这容易被一眼戳穿然后落人口实,所以平台会通过给发放不同金额优惠券等方式,间接实现价格歧视。
在广告已经成为互联网一部分的今天,对于广告内容和广告实现形式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有更多的考量。
无论是推荐系统还是计算广告,无论是CPT还是CPA,都是精密运算的结果。